金堤系春秋古堤,取固若金湯之意。樂陵的金堤,在西南從德平入境,被張屯一帶的老百姓稱為 “齊堰河子”。經(jīng)楊安鎮(zhèn)堤口劉村,斜伸東北至小劉村,又經(jīng)楊安鎮(zhèn)、堤口杜,至鐵營鎮(zhèn)的大、小白張出境進入陽信境內(nèi)。
早在春秋時期,處于黃河下游的各諸侯國為防水患,皆筑大堤。秦統(tǒng)一中國后,對大堤進行了整治。金堤始筑馳道,蜿蜒數(shù)千里,宏偉壯觀。民間至今尚有秦始皇“北修長城擋韃兵,南修金堤擋洪水”的說法。
漢代,金堤得到進一步修理,成系統(tǒng)堤防,并不斷增修石工,加高增厚。據(jù)《漢書·溝洫志》載:“河決館陶及東郡,金堤入平原、千乘、濟南、凡灌四郡三十二縣,水居地十五萬頃,深者三丈。 ”由此可見,金堤與黃河是相生相伴的。
西漢末期,黃河下游決溢。王景治河后,又在新河道兩岸修筑堤防,自汴口以東沿河積石壘堤,也統(tǒng)稱金堤。據(jù)《后漢書·治河略》記載:“后漢明帝永平二年(59年),使王景修金堤,自滎陽東至千乘??谇в嗬?。 ”自漢代以后,也多用“金堤”泛指其他修筑堅固的堤防,從宋代(960年-1279年)開始,河道每擺動一次,沿河兩岸均要興筑大堤。清《陽信縣志》載:“金堤……歷代筑之,以捍水患,通謂金堤。 ”這樣,在古河道長期行經(jīng)的地方形成多重大堤,當?shù)厝罕姾鸵恍┪墨I也稱這些堤防為金堤。據(jù)清《樂陵縣志》載:“縣南二十五里,金堤高三丈,闊二丈,延袤東西不知底止,未審何代所筑,父老相傳障黃河之正流。 ”
從歷史記載看,金堤隨著黃河決口、改道,不斷毀壞,又不斷修復,與現(xiàn)在的黃堤一樣,隨著黃河的河道筑起高高的大堤,保護著沿黃各地人民的生命財產(chǎn)安全?,F(xiàn)在樂陵境內(nèi)的金堤大多地段已了無蹤跡,只在城南25里處保留著較短的一段堤形。
摘自《樂陵春秋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