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大眾日報記者 董方舟
大眾日報通訊員 張艷霞
翠柏青松伴英烈,豐碑矗立頌英魂。今年清明,山東各地組織開展“鑄魂·2024·清明祭英烈”系列宣傳教育活動,通過現(xiàn)場祭掃、致敬獻花、擦拭墓碑、描金碑文、網(wǎng)上祭掃等形式,廣泛營造崇尚英烈、緬懷英烈、學習英烈、捍衛(wèi)英烈的濃厚氛圍。據(jù)統(tǒng)計,清明節(jié)期間,全省各級烈士陵園將接待學校、機關、企事業(yè)單位團體和個人現(xiàn)場祭掃約1530萬人次,網(wǎng)上祭奠守護約1870萬人次,擦拭烈士墓碑、描金碑文約8.6萬座。
山東是一片紅色熱土,30余萬名烈士長眠于此,其中無名烈士7萬余人。他們大多犧牲在戰(zhàn)火紛飛的年代,由于戰(zhàn)事緊急,許多烈士在戰(zhàn)場附近就地埋葬,捧土為墓,削木成碑,有些人甚至連姓名、照片都沒有留下。
讓英雄“回家”,讓無名烈士變“有名”。近日,泰安市舉辦“為烈士尋親·慈善在行動”項目啟動儀式,現(xiàn)場為3位烈士親屬代表贈送畫像,向7家積極捐贈的愛心企業(yè)代表頒發(fā)證書,為3個志愿服務團隊授旗;濱州市渤海革命老區(qū)紀念園“致敬老渤?!榱沂繉びH”專題活動組織22名烈士遺屬現(xiàn)場祭掃,觀看清明詩會朗誦;濟南革命烈士尋親中心組織第12次實地尋訪,在棲霞市臧家莊鎮(zhèn)找到了王堅仁烈士的兩個侄子王作發(fā)、王作樹,并為兩位老人帶來了一份特殊的禮物——二叔王堅仁烈士的復原照片,這也是我省首次利用生成式AI技術幫助烈士恢復容貌。全省各地廣泛開展“為烈士尋親”“為英烈畫像”公益活動,累計為1260名烈士找到親人,讓858位未能留下照片的英烈面孔“活”起來。
郁郁青柏掩忠骨,烈烈英魂訴長風。4月1日上午,商河縣舉行散葬烈士入園集中安葬儀式,將縣內52名散葬烈士集中安葬于商河縣烈士陵園,更好地接受社會各界的祭掃和緬懷。此次集中安葬的烈士犧牲的時期不同,但都為了新中國的成立和發(fā)展而奉獻青春、付出生命,用鮮血鑄就了一座座豐碑,為后人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。
用好紅色資源,講好革命故事。清明期間,山東各地通過組織宣講團進校園、青少年思政課、學生講解先烈事跡等活動,緬懷英烈、弘揚英烈精神,讓紅色基因、革命薪火代代相傳。3月31日,曲阜市邀請老兵初心故事宣講團成員通過“今日曲阜”App直播宣講革命英雄故事,7.6萬名青少年在線觀看學習。4月3日,“碑文中的英雄魂”——山東省青少年“敬讀碑文·致敬英烈”活動啟動儀式在濟南革命烈士陵園舉行,共青團員、少先隊員代表合唱《英雄贊歌》,朗讀濟南戰(zhàn)役革命烈士紀念碑、大青山勝利突圍紀念碑等碑文。青島、棗莊、濰坊、臨沂、聊城、菏澤等地開展“英烈精神進校園 紅色基因薪火傳”系列活動,累計組織宣講活動260余場,約102萬名青少年通過宣講學習了英雄烈士用生命踐行使命的先進事跡。
為更好地傳承和弘揚英烈精神,開展好清明節(jié)期間紀念緬懷英雄烈士的活動,省退役軍人廳向全省社會各界發(fā)布“鑄魂·2024·清明祭英烈”祭掃活動倡議書,提倡通過敬獻鮮花、植樹綠化、網(wǎng)上祭掃等新型祭掃方式緬懷革命先烈,鼓勵通過中華英烈網(wǎng)、山東英烈網(wǎng)向烈士致敬默哀、敬獻鮮花、點亮蠟燭、抒寫感言寄語等方式“云追思、祭英烈”,以綠色、文明、環(huán)保的祭掃新風表達對英烈的崇敬之心、感念之情、傳承之志。
烈士紀念設施是寶貴的財富,是永不熄滅的精神火炬。近年來,山東省不斷夯實紅色陣地建設保護管理,積極推進“數(shù)字陵園”建設,豐富祭掃紀念形式,持續(xù)推進烈士紀念設施提質改造“五年”行動和縣級及以下烈士紀念設施整修工程,修繕提升烈士紀念設施4萬余處,布展升級烈士紀念館、陳列館、紀念展廳150處,144處市級以上烈士紀念設施開設網(wǎng)上紀念堂,81處烈士陵園開展VR展示、視頻遠程祭掃等服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