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華社記者呂夢琦
當(dāng)前,各地大力推進精準扶貧,許多貧困村面貌發(fā)生了巨大變化。但記者采訪發(fā)現(xiàn),仍有一些貧困村在落實扶貧政策時“撒芝麻鹽”,致使精準扶貧的政策效力被大大稀釋。
記者在山西的一個貧困村遇到這樣一件事。去年村里用扶貧資金買了一批扶貧羊,本打算分給貧困戶,讓他們養(yǎng)羊脫貧。但村干部生怕分配不公引發(fā)矛盾,干脆全村每人分一只,剩下的又6人合分一只。結(jié)果僅大半年時間,這些羊就被村民們賣了一多半,沒起到預(yù)期扶貧效果。
當(dāng)?shù)胤鲐毟刹縿t對此見慣不怪,表示“這在基層并不新鮮,不這樣搞村里矛盾太大,弄不好政策會推行不下去”。為了把政策推下去,就搞“撒芝麻鹽”,讓全村不分貧富地吃大鍋飯。如此這般政策倒是推下去了,效果何在?
這些干部看似在認真推進政策,其實是某種程度上的推卸責(zé)任。類似這樣的情況并不鮮見。在一些貧困村,各項脫貧政策逐一落實,但貧困戶的帽子就是摘不掉。問題不是出在農(nóng)民身上,而是出在基層干部的狀態(tài)和作風(fēng)上。正是因為少數(shù)基層干部怕惹麻煩、鬧矛盾、怕被群眾舉報,精準扶貧好搞就搞,不好搞就變通、逃避。這種作風(fēng)和方法不改變,不僅會使精準扶貧的效果大打折扣,還會讓貧困群眾對好政策心生誤解。
精準扶貧事關(guān)2020年全國貧困人口如期脫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(xiàn),容不得半點馬虎?;鶎痈刹考热恢谰珳史鲐毜摹敖O腳石”在哪兒,就該迎難而上,堅決“清障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