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華社記者張建
近日,記者在采訪一次會議時,從一位省級領導那里聽到這樣一則故事:里約奧運會期間,一位運動員一直在為自己職稱評定的事憂心忡忡,臨上陣前她找相關領導要個明確的說法,直到得到肯定答復后才放下心來,一舉拿下了一塊金牌并實現(xiàn)我國在該項目上的突破。
有實力奧運摘金的運動健兒居然也難逃職稱憂慮。不管你從這個故事中讀出“央求”也好,“逼宮”也罷,當奧運金牌和職稱在價值的天平上失衡,難免不令人發(fā)出一聲嘆息。這位運動健兒的心思并不難猜——奧運金牌帶來的榮譽只是一時的,但與職稱掛鉤的待遇卻要管自己后半輩子。
職稱制度設立之初,對于保障專業(yè)技術人員隊伍穩(wěn)定、優(yōu)秀人才不斷脫穎而出、知識分子待遇有所保障等發(fā)揮了重要作用。然而,隨著時間的推移,實際操作中有時卻偏離了初衷,一些與專業(yè)技術毫無干系的指標也被塞進評聘職稱的指標體系中,甚至還成為了“硬杠杠”。在一些地方和單位職稱評定有時反倒成了優(yōu)秀人才脫穎而出的羈絆。
最近中央深改組通過了《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》,然而,一些地方和單位對于職稱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仍認識不足,等待觀望情緒較濃,改革步伐遲緩。當前,改革職稱制度的首要工作,就是要讓職稱回歸本位,剔除那些既不能反映職業(yè)技術水平又會干擾職稱評定公平性的雜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