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見字如面2》 沒必要把小菜當文化正餐吃
第一期看完,覺得需要改進的有兩點:一是不要再用讀信嘉賓的眼淚作為賣點,這樣顯得很Low;二是應該把女主持人換掉。
“硬凹”的悲情宣傳早就過時了
《見字如面2》默默地就開播了。首播沒有什么水花,主要還是因為播出平臺(黑龍江衛(wèi)視和騰訊視頻)和不給力的宣傳。相關新聞里,最多出現(xiàn)的題目是“周迅淚流滿面”,大概宣發(fā)人員根本無法理解這檔節(jié)目的重點。今年《朗讀者》大火時,華東師范大學的毛尖老師就曾批評過該節(jié)目太“潮濕”,一檔好的文化節(jié)目不應該只為了“感動中國”。但《見字如面》都到了第二季,卻愈發(fā)“潮濕”起來。而且是“硬凹”的“潮濕”。
看了節(jié)目才發(fā)現(xiàn),人家周迅根本就沒有淚流滿面。只是在動情處哽咽了一下。話說回來,嘉賓哭沒哭是重點嗎?甚至信的內容都不是最重要?。⌒偶澈蟮臍v史背景、人情冷暖才是核心。在通過書信講述歷史這方面,《見字如面2》其實做得比《朗讀者》帶勁兒。雖說請的“說信人”許子東和梁文道都只能算“雜家”,觀眾也無從分辨他們所評說的歷史是否真實嚴謹——顯然你也不能把文化類節(jié)目看做嚴肅的學術研討。
但這樣的嘉賓也有一個好處,就是說的話有意思,不會因為過于專業(yè)高深而“曲高和寡”。比如周迅讀的是1949年太平輪沉沒事件幸存者的家書,梁文道能自然地說道“我的朋友蔡康永,他爸爸就是那家輪船公司的老板啊”;許子東也能掰扯出幾個當時在太平輪上遇難的文化或政界名流,順便蜻蜓點水地介紹一下當時國民政府全面潰敗逃往臺灣的大背景,這就夠了。
冷門信件傳遞的可能是“常識”
論深度,《見字如面》其實是沒有的——當然如果你要跟“跑男”之類的娛樂綜藝相比,《見字如面》還算是有點底蘊吧;論專業(yè),解讀嘉賓們也不完全具備。說白了,你如果是要了解“知識”,在旁白講述完信件背景以及讀信嘉賓演繹完畢,就可以了,無需聽“說信人”的一家之言。但有意思的是,這個節(jié)目最精華的部分,恰恰是“說信人”看似天馬行空的討論。兩位“說信人”最閃光的,不是他們的“知識”,而是意圖傳播的“常識”。
梁文道寫過一本書叫《常識》,但在《見字如面》里,他依然是那個傳播“常識”的人。比如普通人大多認為吳三桂的歷史形象并非是正面的,但梁文道在他的家書里,讀出了人性的復雜,正反派難以一言以蔽之;陳難是烈士飛行員陳懷民的妹妹,她得知哥哥與日本飛行員高橋憲一同歸于盡后,給高橋的妻子美惠子寫了一封信,字里行間沒有仇恨和哀怨,只有對戰(zhàn)爭的厭倦和對“敵軍”家人的同情,此信發(fā)表后被國內各大報紙轉載,梁由此得出當時中國的公民社會是有一定基礎的……
有學者警惕這樣并不可靠的“常識”,尤其沒有一手資料的支撐,往往“情”多于“理”。但在一個需要依靠感性贏取觀眾的節(jié)目里,可看性需要被優(yōu)先考慮,哪怕有些邏輯僅僅是靠情感判斷得來。還是那句話,文化節(jié)目頂多算小菜,本來就不能作為了解所謂“常識”甚至學習知識的“正餐”。
嘉賓和主持人溝通不暢需要改進
或許也是平臺的影響力有限,《見字如面》反而沒有太多框限,從信件的選擇到嘉賓的討論,有調侃有影射,雖然顯得粗糙,沒有《朗讀者》似乎逐字逐句排練過的精致感,卻有一種隨意自然的姿態(tài)。加上許子東和梁文道都是電視媒介的??汀獌扇硕紦芜^鳳凰衛(wèi)視《鏘鏘三人行》的嘉賓,梁文道還主持過讀書類節(jié)目《開卷八分鐘》,深諳此類節(jié)目的談話之道,倆人一來一往也能有些火花。
要說整個節(jié)目最雞肋的存在,還是第一季“遺留”的主持人。盡管第二季把挑大梁的主持交給了男演員徐濤——大概也是因為第一季的主持人收到的吐槽太多,但和“說信人”對話的主持人依然是上一季的那位。主持人沒有對話能力已經很糟糕了,加上有幾個打醬油的學生分散地坐在一旁,時不時來幾個生硬的提問,讓梁、許二人原本可以勉強撐起的場子氣勢又弱了幾分。或許節(jié)目組是希望讓話題的觀點、視角更加多元,可惜沒選對人,效果就適得其反了——我甚至看到了在梁文道身后的一位女學生睡意蒙眬地打了個哈欠。暗戳戳地想,如果竇文濤能來,這個節(jié)目或許就是讀信版的《鏘鏘三人行》了,效果即便不說一鳴驚人,也不會是現(xiàn)在的不痛不癢。
總而言之,作為一檔主打文化的節(jié)目,觀眾心里的“清流”,《見字如面2》相較第一季有所進步,但遺留和新添的毛病依然不少。如果能有第三季,或許只要改進兩點就能讓這個節(jié)目更上一個檔次:一是不要再用讀信嘉賓的眼淚作為賣點,這樣顯得很Low;二是應該把女主持人換掉。
□團子(媒體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