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王同舉
月亮晃晃悠悠地攀上半空,灑下漫天清輝。涼風裹著果實的清香一陣陣吹過,將籬笆墻的影子吹得忽遠忽近。我在院子里閑坐,耳畔忽然傳來一陣細碎的“唧唧”聲,時斷時續(xù),像是誰在輕輕地撥弄絲弦。
循聲而去,俯身細看,是一只蟋蟀,正伏在墻根下吟唱,節(jié)奏時而急促如雨點敲窗,時而舒緩似流水繞石;鳴聲清透,自墻角向四周漫開,仿佛要把整個秋天的心事都唱進無邊的夜色里。
蟋蟀是秋夜里最執(zhí)著的歌手,從日頭西墜唱到月上柳梢。在鄉(xiāng)下,場院邊的柴垛里、田埂旁的草叢里、墻角的瓦礫堆中,到處都充盈著它們的歌聲。兒時,我和小伙伴常趁著月光捉蟋蟀。蟋蟀在草叢里吟唱,我們的小身影在泥地上晃。哪里有蛩鳴響起,哪里就有趴在地上的小腦袋。我們輕手輕腳地靠近蟋蟀,張開雙手朝聲響處猛地一撲,一只蟋蟀就落入掌心。大家把捉來的蟋蟀放進小竹籠里,擱在窗臺上,夜里枕著“唧唧”的叫聲入眠。偶爾夜半醒來,看見籠子里的蟋蟀斂著翅膀歇著,總擔心它活不到天亮,就拎起竹籠來到院子里?;\蓋一掀開,蟋蟀立即蹦跳著躥向草叢,瞬間就亮起了嗓子。那時,我總疑心蟋蟀是由田間的莊稼化身而成的,不然為何它一挨著泥土就能恢復(fù)生氣呢?
古人筆下的蛩鳴總帶著幾分悵然與落寞。杜甫寫“促織甚微細,哀音何動人”,聽蛩鳴而起鄉(xiāng)愁;陸游一句“促織已催秋夜永,清砧更覺暮寒生”,更是將秋夜的孤寂揉進了蟲聲里。人總愛把心事托付給蟲鳴,好像蟋蟀也懂得人世悲歡。然而蟋蟀并不懂詩里的愁怨,只是循著時節(jié)吟唱,為生存,為繁衍,為短暫的生命尋一個出口。這又有什么要緊?世間的共情本就不必事事相通。一聲聲蛩鳴,把秋風揉碎,把月色敲成點點星光,把人唱得心里發(fā)軟。
“七月在野,八月在宇,九月在戶,十月蟋蟀入我床下?!睆挠鸹上x到生命終結(jié),蟋蟀的壽命最長為一年左右,可生命的珍貴不在長短,而在是否認真地活過。有人活得轟轟烈烈,像盛夏的驚雷;有人過得平平淡淡,如秋夜的蛩鳴??烧l又能說細微的“唧唧”聲就不比驚雷更動人!像蟋蟀那樣,在屬于自己的時節(jié)里認真地吟唱,努力地活著,便不負時光。
想起故鄉(xiāng)村莊的那些鄉(xiāng)親,性子也和蟋蟀一樣。他們年復(fù)一年地在土地上俯身勞作,春種、夏耘、秋收、冬藏,一輩子沒干過什么驚天動地的事,卻憑著一股韌勁,把生活的滋味熬進了一粥一飯、春種秋收里,把每一天都過得踏踏實實。
月掛中天,夜已深,墻角的蟋蟀依然在不知疲倦地歌唱,“唧唧”聲隨風漫過籬笆墻,漫過遠處的玉米地,融進了無邊的夜色里。于是想起流沙河寫的那首詩——《就是那一只蟋蟀》:“就是那一只蟋蟀/在你的記憶里唱歌/在我的記憶里唱歌/唱童年的驚喜/唱中年的寂寞……”是的,就是那只蟋蟀,在我的窗前吟唱,在你的窗前吟唱,唱出了人們心底共通的念想和羈絆,鳴聲跨越時光,在夜空中久久回蕩……